原標題:保就業民生 還有硬仗要打
來源:北京商報
畢業季,就業季。
847萬待就業人口,形勢嚴峻,不容樂觀。連日來,從中央到地方,支持就業政策密集發布,例如北京開拓的6.64萬個政策性崗位,再如國家稅務總局剛剛推出的新招,調整新入職員工個稅預扣,幫助剛就業的畢業生“省錢”。
穩住就業還有硬仗要打,7、8月是關鍵的檻。6月末全國調查失業率為5.7%,環比收窄。但重點群體就業壓力大。新畢業大學生調查失業率進一步擴大到19.3%,創同期新高。同時,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同比減少496萬人。畢業生和農民工的就業問題解決不好,保就業就可能成為空談。
因此,就業政策需要更加精準,有的放矢。
從現有政策邏輯看,保就業主要從兩方面發力。一是保住存量,注重穩企穩崗。無論是社保減免、吸納就業補貼,還是信貸支持,無外乎紓困市場主體,讓企業活下去,減少裁員。二是挖掘增量,多元化就業。這其中,既包括研究生擴招、參軍入伍和政府機關、國企事業單位增加招聘力度,也包括“互聯網+就業”“共享用工”等新模式。
這一邏輯還將延續并且具體細化。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,如何讓政策傳導更流暢,讓財政資金效益最大化,這是值得思考的。
例如,在保市場主體方面,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提到要加大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支持力度,目的就在于吸納更多就業。在7月28日召開的會議上,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,要“大力發展生活服務業、勞動密集型產業,對吸納農民工就業多的給予更大政策激勵”。
經濟發展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,而安居樂業是社會穩定的基礎。另一方面,從經濟循環的視角看,所有生產都需要通過最終消費來吸收,決定最終消費的是居民收入。居民收入上不去,內需就很難上去,驅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就會不足。
上半年,在政策協同之下,國民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,供給側復蘇明顯好于需求側。只不過,產業鏈供應鏈的修復受外部環境影響大,國內大循環是主體。接下來,在特別抗疫國債、新增地方專項債等一批資金支持下,投資向好在預期之內。而這些資金如何從修復產業鏈轉向增加居民收入,還需要更精準更順暢的傳導機制。
說到底,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是發展的根本目標。就業是居民收入的保障,在就業之外,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,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,也不失為長遠之策。此次調整新入職員工預扣稅款,是政策靈活應變的體現。循著這條路子,或許還有更多的政策工具可以期待。
這些帶著“暖意”的政策多一些,未來的確定性就多一分。